国匠学社:大数据洪流中的城市规划研究十大猜想
王伟,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
前言:马云说,10年后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宝藏是数据,作为一名城市研究者与规划者则想说不用等10年,今天我们就面对着另一座资源宝藏——城市。当下城市正在成为数据的“源与汇”,数据正在成为城市的“脑与芯”,两座宝藏正在加速融合,一系列变化悄然孕育发生,然而它们只是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开始。
大数据洪流中的城市规划研究十大猜想:
猜想一:贫富分化。
城市规划研究界,依据数据思维、数据方法、数据资源的多寡,会分化出:穷学者和富学者。目前业界已经出现如王德、甄峰、柴彦威、钮心毅、龙瀛、李栋、茅明睿、王江浩、刘浏、盛强、王静远、刘淼等一批具获取有各自王牌数据源的高手,引领前沿。
猜想二:流派争鸣。
城市大数据研究流派渐现,一种是像中规院上海分院刘浏这样自身开发能力强大与计算机结盟的数据流派,一种是像同济大学徐磊青老师那样的田野调查监测数据流派,还有一种则是将两者结合的数据流派,北交大盛强老师的数据化设计呈现这个特点。
c-image城市意向 / 湖贝村调查研究 / 张家口道路空间句法分析
猜想三:宏量微观。
从事城市研究,完成一篇好的Paper,数据将成为关键构件。一些研究者会依托计算机的能力能快速海量采集与处理数据来建立优势,一些研究者则须沉到社区开展深入调查来获取对人性与行为细微考量的分析。城市规划研究将在“宏量”数据与“微观”数据构成的大数据中发展前进。
全国县级单元工作日、国庆日人口流动情况 李晓江 第13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
www.citory.net 刘浏,机器识别街道内占道经营摊贩
猜想四:企研崛起。
网络信息时代超越疆域的国家影响力正在注入新的内容,某种意义上讲,华为代表的硬件网,阿里代表的商品网,腾讯代表的交流网,百度代表的搜索网,四网叠加所带来的强大数据感知与洞察能力将奠定中国在世界新的地位。BAT会依托数据资源收编很多研究人员(阿里的活水计划已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和博士投标),从高校跳槽BAT、城市规划研究博士毕业去BAT会成为新常态,企业主导的城市研究将对决策者和公共政策制定带来巨大影响。
当前规划行业中,依托规划信息化崛起的上海数慧与依托丰富企业信息介入的北京量子数聚引人关注。
阿里巴巴活水计划
龙信数聚城市
猜想五:平台为王。
未来中国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进一步细化到学科专业的前景,一个取决于其在国家资源分配体系中的层级与圈层地位,一个取决于能否尽早与大数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这将影响到每个人在不同平台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潜力。因此,无论是土博士还是洋博士毕业想从事研究,去一个具备牛学科,拥有丰富数据资源的平台才是正道。
猜想六:外包危机。
IBM沃森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一个人和机器相互融合的阶段。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数据洞察正在向城市规划扩展,逐渐替换既有的工作量与人员角色,与此同时城市规划编制中会有更多的业务外包给专业数据分析公司,在规划院从事研究岗位的同志要有危机感了。
此处,小小透个风,近期会议上见识到上海数慧公司正在研发的规划小智与小WOW将会为规划行业带来不小震动。(做一款规划师的云工作协同平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猜想七:转型谋生。
面向人与空间的数据会进一步细化,除了传统的统计数据和一般的大数据,如果数据分析仅仅停留在可视化的美观层面,而无法给出更深层次的剖析解读、更好的讲出空间故事,并提出可操作的方案,只能变为规划的花瓶秀与自娱自乐。
对人的全息记录、分析、预测,对空间背后的利益复杂性深入见解,良好的社会沟通动员将成为40岁以下规划师发展转型的重要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PS: 40岁以上要么是领导,要么初步完成生活积累,已相对安全了)
猜想八:分化风险。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可能加剧新的资源垄断化趋势,许多数据虽然在号召中逐步开放,但先行者所具有的数据更新能力、拓展能力与分析能力还是带来不断拉大的累积优势,进而可能带来研究明星与粉丝观众的话语权分化,在分化之中,如何防止明星依托优势,垄断话语权,做出有所偏颇的解读,进而产生对相关决策的误导,应成为学术界关注的潜在风险之一。
猜想九:标签团队。
大数据将驱动无数的改变,城市规划研究者会面临一种知识更新、信息获取的脑力超强度,一种高速创新、仿佛衰老加速的时空压迫感。一方面源于各类技术方法革新频现,一方面源于“抢数据,快出文”的学术竞争在特有的学术评价机制下进一步白热化。为此,保持淡定的心态、动态的自我价值定位、快速的变现能力、以及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将成为还未完成原始积累的青年学者在信息爆炸、idea与后来人涌现、时空超级压缩年代的生存必备。
由5-10人核心骨干组成的“标签化”数据团队将成为新的学术组织形态(包含理论架构、数据采集、编码模型、媒体文字、可视效果等),城市数据团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标签化”将会成为大数据时代学术专业化细分化的最显著特征。(城市数据团文章:人口疏解,城市更拥堵)
猜想十:外围新生。
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让中国城市规划研究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知识生产格局。那些不在京沪广深这样一线城市的研究者与规划师,可能无法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源,可能更多追随明星学者的脚步,但却可通过下沉落地,通过对鲜活的地域案例的持续观察记录,通过对经典个案的深入分析,洞察和感受这个世界的变化细节,这不仅会为自己开拓一片生存空间,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研究新的增长点,也会为中国规划理论原创提供无数有价值的胚胎。
中国收缩城市研究(BCL)
结语:
大数据洪流之中,一切都将纳入0/1的体系,《超验骇客》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然而面对大数据,却不能由于过度理性而忽略灵性的光芒,拥抱却不迷信,最终我们还是需要--思想驾驭数据!
王伟,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2016年11月
搜索支持:guihuayun.com
国匠城
城市规划者、城市研究者、城市关注者社群
城市规划 | 城市数据 | 城市创新